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
——恩格斯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 习近平
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这是一门跨界的课程
这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
这是一门拓展学科视野的课程
这是一门训练思维能力的课程
这是一门涵养高尚品格的课程
这是一门汇聚名师大家的课程
这是一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一体化学习的课程
这是一门需要你深度参与的课程
这是一门你我都不容错过的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的「人类思维的多重向度」课程,正是以问题与案例分析为导向,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关注现实问题,领会时代精神,开启思维之光。
通过搭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课程带领学生关注理论与实践相联动,通过小组研学、课题研讨、师生互动等方式展开课堂实践,助力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课程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多维视角的思考与讨论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起多元思维模型,绽放思维之花,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01
课程致力于通过对人类一直以来所思考的根本性问题、终极性问题、元问题的探讨,引领学生一道打开一扇又一扇知与未知的窗户,拓展学科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涵养高尚品格。
02
课程涵盖哲学、医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跨学科内容”。
03
课程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知名教授组成“跨学科”师资团队授课。
04
课程以问题与案例分析为主开展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在与经典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深度融入课程学习中去,形成“教与学”的“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
上海中医药大学潜心设计,延请名师,由“专业级大咖”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打破固化思维,为学生倾情打造一场多维度的思想盛筵。
教授阵容有:
01
过程性考核
占比:50%
形式:出勤+课前、课中、课后任务完成质量
02
终结性考核
占比:50%
形式:学习报告
要求:就课程相关内容,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撰写学习报告,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字数不少于3000字
Q
科技人文研究院
21级硕士研究生 陈佳佳
A
老师上的课,如同行云流水般丝滑柔顺,非常的舒服、引人入胜,通俗易懂,非常的好理解,还加深了我对传统的认识和思考。老师也不骄不躁,翩翩君子,非常的谦和样子,值得我们学习,非常感谢郁老师的辛勤付出!
Q
基础医学院
21级本科生(屠呦呦班) 秦科强
A
感谢老师的讲授。在老师的课堂上,我对如何做好中医药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对中医药的求知是我们的本能,是无关于利益的。然后古人留下的医疗手段就是我们最大的底蕴,值得去发掘,研究。
Q
马克思主义学院
21级硕士研究生 徐东莹
A
第一次对哲学有了多方位、具体的理解,如哲学问题是挑战边界、挑战前提的。哲学家个人提出的哲学思想与其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及性格特点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Q
岳阳临床医院
21级硕士研究生 董心怡
A
感谢郁老师的授课,让我有机会了解到人类对知识、认识的理解与发展,从康德四问到人类认识世界的三大范式再到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郁老师的课程大大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让我对传统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体会,激发了新的灵感。
Q
国际教育学院
20级硕士研究生 柴田里咲
A
谢谢课程组的老师们,每节课不一样的主题,不同领域的专家老师授课,让我从不同纬度获得对世界更丰富的认识。很感谢也很幸运我能修这门课,与年级无关的课程内容,更要求了内容的多元与存在意义,希望这门课程能越来越好,体现出更深远的价值,再次感谢课程组的老师们!
Q
康复医学院
20级本科生 沈瞳
A
童老师讲的课很棒!看得出非常用心的在回答大家的问题,而且用的是比较简单易懂的话语,下了很大功夫为了让大家能够听懂。很喜欢童老师!也很感谢童老师回答了我的问题,关于分配,确实是没有最完美的答案,但哲学会一直鞭策我们去寻找更优解,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可以继续在哲学领域的探索,启发对日常生活更深入的思考。
Q
气功研究所
21级硕士研究生 侯卓君
A
感谢老师们创造了如此不同寻常的课程平台,突破主流的限制。能够有这样一个课程,让老师、同学们畅所欲言、思维碰撞,是一件很开心且很有意义的事。希望老师们可以一直开设此类“充满灵性”的课程,祝老师们越办越好!
Q
基础医学院
张黎声教授
A
课程原本是针对中医学9年制屠呦呦班定制的,旨在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自己有幸借此机遇,从一线教师需求的角度全程倾听了7位在哲学界和医学界有很大影响力的教授分别诠释的“哲、知、医、思、政、善、跨”之思,记下了1.5万字的课堂笔记,也让自己比对、琢磨和反思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从感性到理性获益获启良多。
“身处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在新的地平线上,许多确定无疑“原本如此”的信念与感知,会遭遇到“为何如此”的疑问,或“未必如此”的困惑,甚至“不必如此”的否定。愿您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解心中之困惑,习自我之反思,开多向度之思维。”
本课程选课采用
自主申请+课程组审核方式
扫下方二维码填写申请表
课程组将在12月12日前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审核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