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记
东出太行美河山,旱魔跋扈近千年。奈何自古英雄地,百姓苦水度日艰。
雄鸡高唱乾坤转,共产党人不畏难。更有爱民好书记,要为林县换河山。
红旗漫卷漳河畔,万马千军战犹酣。男女老少齐上阵,誓要引得碧水还。
虎头岩上熬霜雪,鹰嘴崖下抵足眠。地作床来天作被,暑往寒来不能闲。
战天斗地经十载,山河重塑焕新颜。千里银波峰间绕,万亩良田绿水环。
百姓安居人欢笑,双手凿出幸福泉。渠水毕竟东流去,永留精神在人间。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王敬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大思政课”建设要求,贯彻落实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校团委,共同组织了为期五天的暑期红色实践研修活动。此次活动汇聚了校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及部分优秀学生代表,同时还邀请了张江学区、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师代表共同参与。本次研修活动以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为核心,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聆听学术讲座,挖掘理论学习深度
7月10日下午,本次暑期红色实践研修活动开班仪式于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8报告厅举行。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占峰、副院长孟攀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以及全体学员共同出席。
王芳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河南师范大学组织人员的感谢,同时要求全体学员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提升学习成效。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艳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从一名思政课一线教师的角度,讲述对此次研学重要意义的认识。
随后,河南师范大学孟轲教授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为主题作了专题讲座。他从理论定位、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实践路径四个维度,对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进行了阐述,为学员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倾听峥嵘往事,增强精神感召温度
7月11日上午,学员们满怀敬意地前往郭亮村老支书后代刘兴杰的家中,聆听他讲述修建挂壁公路的峥嵘往事。
上世纪70年代,在老支书申明信的带领下,郭亮村村民在没有任何机械辅助的艰苦条件下,仅凭双手和一锤一钎,在海拔1200米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人工隧道,这条挂壁公路彻底打通了郭亮村与外界的联系。在讲述中,刘兴杰特别强调了党组织的作用,挂壁公路建设,彰显了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郭亮村建设的今昔对比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令在场学员们深受鼓舞。
下午,学员们实地体验了绝壁长廊的震撼、千仞壁立峡谷的险峻以及潭深溪长水景的奇绝,切身感受到郭亮村今昔巨变。郭亮村的建设成就,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一抹亮丽缩影,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郭亮村的历史,是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光辉篇章,也是新时代青年不断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实地参观调研,拓展实践场域广度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考察。他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7月12日上午,全体学员踏上了前往红旗渠总干渠上的咽喉工程——青年洞的学习之旅。大家顶着骄阳,攀登298级陡峭的台阶,穿越3300米的渠线,到达青年洞。在沿着渠边的高堤一路前行的过程中,大家深切体会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道理。
下午,全体学员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和谷文昌生平事迹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的展览分为“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五大板块,生动详尽展现了林州人民历经十年艰苦奋斗,征服自然、建造红旗渠的壮丽篇章。
谷文昌生平事迹展览馆再现了谷文昌在林州的成长足迹及其在福建东山的奋斗历程。通过展出的图片和物品,全体学员深入了解了谷文昌“治风沙铸就绿色丰碑,抗旱涝惠及东山百姓,勇担当以德政温暖民心”的感人故事,近距离感受到他作为共产党员“无私奉献搞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高尚公仆情怀。
通过学习,大家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亲身体会到谷文昌同志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四有书记”所展现的光辉的一生与不朽的精神。
感悟文化力量,激发理想信念力度
文化乃国家与民族之魂,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强大离不开文化的繁荣。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7月13日上午,全体学员赴殷墟博物馆及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实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殷墟博物馆藏品丰富,通过青铜器、玉器、甲骨、陶器等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文明为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做出的巨大贡献。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展示了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系统成熟的甲骨文字体系以及分工明确的手工业体系……全体学员在惊叹于商代文明辉煌灿烂、厚重深邃的同时,也为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特质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下午,全体学员前往马氏庄园进行参观考察。马氏庄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为清末广西广东巡抚马丕瑶的府邸,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及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在中区西路的三进院中,一张作战图、一部军用电话,生动还原了七十多年前的历史场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司令部曾驻扎于此,当年的会议室、办公室、粮仓以及部分士兵的居住地均保存完好,著名的“鲁西南战前会议”在这里召开。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刘邓大军的重要指示,详细部署了突破国民党中央军防线、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威慑南京的作战任务。马氏庄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更具有深远的革命历史意义。
追溯文字之源,提升文化自信高度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古文明字里藏。笔刻刀划铭岁月,形赅意远记沧桑。
龟纹隐隐通神秘,兽骨铮铮载旧章。探秘寻源追忆远,中华智慧永流芳。
——《甲骨传奇》 王敬
7月14日上午,全体学员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这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设立“字法自然”“甲骨纪事”“钟鼎千秋”“物以载文”等展馆,从仓颉造字的传说、远古刻画符号,到以简牍、帛书、陶器、玉石、货币、玺印等为载体的文字符号,到现代的激光照排技术,中国文字博物馆全方位展现中国文字之美,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汉字文化的饕餮盛宴,也为此次研修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暑期红色实践研修活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学员纷纷表示,在5天的行走间,仿佛触摸到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将不断增强砥砺奋进的前行力量,成为新时代坚定不移的文化传承者和推动者。
(撰稿:王小彤、黄艳)
学员感想:
入暑,我们踏上河南中原大地,开启了红旗渠等一系列社会实践。首先抵达河南师范大学,开班典礼后,我们整装待发。徒步登上挂壁公路,亲身感受几十年前林县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亲临刘书记家中学习新愚公精神,感人的修路故事如重峦叠嶂令听者心情起伏,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当继承发扬光大父辈想尽一切办法,排除万难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在山上蜿蜒三公里后,我们抵达青年洞,火热的红色景点吸引了大小游客,我们小组在此合影,实践学习红旗渠贯通的来之不易。此外,红旗渠纪念馆为我们详述了它的修建历史以及创新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水渠的讲话让我们受益匪浅。新时代的青年应当牢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殷墟遗址为我们翻开千年前王朝的故事。殷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三千年前的文字,把中国历史向上推进了约一千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作为中医药大学的一份子,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宣扬优秀历史人物故事,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药学院学生 顾扬)
五天的河南之行,给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我们亲身感受了挂壁公路的险峻,学习了郭亮村艰苦奋斗的故事,更在红旗渠的蜿蜒中,见证了先辈们以血肉之躯铸就的奇迹。每一处红色遗址,都是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情颂歌,让我深切体会到那份超越时代的伟大力量。走进殷墟,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殷墟博物馆里,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静静诉说着商朝的辉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璀璨的时代。在这里,我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文化,作为民族之魂,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也让我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自豪感,而红旗渠的参观,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旗渠精神,不仅仅是水利工程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精神的象征。它时刻激励着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挑战,都要像先辈们一样,坚定信念,自力更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河南之行虽已落幕,但其给予我的精神力量却将伴随我的终生。我将把红旗渠精神和新愚公精神深植于心,外化于行,并且坚定文化自信,用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源泉,不断激励我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公共健康学院学生 杭梦圆)
五天的实践经历让我收获满满,郭亮村、红旗渠、殷墟与文字博物馆,这一程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让身为中原儿女的我倍感自豪。郭亮村,隐匿于太行山的怀抱中,那些悬崖峭壁间开凿的绝壁长廊,是人与自然抗争的奇迹。郭亮精神不仅是对传统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活力,而红旗渠中蜿蜒曲折的水渠,如同一条巨龙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见证了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修渠者们的故事,是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最生动的诠释。在这里,我看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理解了创新求变的价值,更体会到了坚持不懈、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殷墟之行,则带我穿越时空,回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盛世。那些深埋地下的甲骨文、精美的青铜器,无一不诉说着华夏文明的辉煌与璀璨。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厚重与深邃,也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文字博物馆的参观,让我对汉字的发展演变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每一个字体的变化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汗水,它们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梦想。此次实践,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更让我进一步明确坚定文化自信能够为民族复兴凝聚巨大伟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进一步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以凝聚新时代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中增强“两个结合”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勇担强国重任,争做有为青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陈倩)
非常荣幸能参加上中医马院的思政暑期研修班,经过这五天的学习,我深受感触。体会到了不畏艰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新愚公精神。当年参加修建红旗渠的党员干部群众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深刻领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走进太行绝壁长廊,感受着太行山上的人工奇迹,被郭亮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壮举深深感染。在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殷墟,于甲骨文前,感受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红色基因融入课堂中,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传承新愚公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我将立足初中学段特点,在日常教育中,对接学生实际情况,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教师 陆笑琪)
短短五天时间里,我们以“学员”的身份,与中医大的师生们一起参观、一起考察、共同感悟。在新乡市郭亮村,学习新愚公精神,听村民讲述修建挂壁公路的峥嵘往事;在红旗渠,感受到“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的壮举,30万林州人一锤、一铲、两只手苦干10年创下的1500公里的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实地感悟到了红旗渠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奋斗精神。在殷墟遗址,近距离体悟到一个王朝的礼仪与气魄,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增强了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中国,更能感受到满满的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更加坚定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也将针对初高中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次实践,争取以后多安排学生实地考察,切实体会,引领下一代人走好他们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教师 张艺斌)
在这个充满启迪和探索的暑期,我有幸代表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与“大思政”共建院校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师生们一同踏上了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的征途。此次研修既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也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研修伊始,孟轲教授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为题开展专题讲座,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重要论述的理论定位、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郭亮村老支书后代的红色故事会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村支书申明信带领郭亮村民用钢钎、铁锤在太行绝壁上凿壁修路的年代,深深体悟郭亮村人民不畏艰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新愚公精神。丰富的体验教学和现场教学同样让我受益匪浅。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一生践行入党誓词的“四有书记”谷文昌,让习近平总书记都向往已久的殷墟,充满家国情怀、优良家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马氏庄园以及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都让我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展望未来,我将继续秉承“大思政”理念,将研修所学所思所想融入思政课授课当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继续积极与共建院校保持联系和合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侯艳玲)